回到顶部

Workshop|七习惯 Lab - 用48个小任务开启一个新的季度,Day2,5.27

2023年5月27日 9:30 ~ 2023年5月27日 17:3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用一年1~4天的滚动持续训练

    让自己可以成为【七习惯】的讲师、引导师、教练


    迭代自己的个人效能系统

    也帮若干他人去迭代


    此贴为 5.27 (第二轮)Workshop 入口

    后续每季度一天可以重复参与



    4.1 第一轮(Day1)已完毕,

    第二轮(Day2)安排在5.27


    一年滚动4~6天,可重复参与,

    为同一活动报名贴,前一轮结束则活动贴日期更新为下一场日期,请知悉。




    (3.30 文案)


    七习惯是一个经典的存在,

    值得所有人自学与实践,
    以及推动或带身边人一起学习与实践,

    Above The Planets
    Kondor - Beyond The Clouds

    1,一如自我决定理论里人的三大内在需求之一的能力成长的需求,我们其实都以各种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催生持续的对个人效能(从能力到效能感)的提升,工作能力,生活生存能力的提升,而7七习惯,就是指向个人效能的Windows,简单、清晰,明确、有力

    2,我们必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中,职场环境复杂度就是持续催生我们的管理能力(不管是否是管理者)的提升,职场执行力、沟通力、协调协同力、领导的提升,但是海量课程/书籍/工具的学习实践后还是难以做有效构建,用七习惯框架做类似“起子、扳手、锤子等”一样的最基础的工具的存在,做其他任何职场学习的乘法基础,显然简单清晰很多;

    3,虽学习是反人性的事,虽无数人离开校园后就不想学习也很难真正学习,但是我们面临的和需要的持续一生的自我成长和迭代,却是真实的生长过程的持续需求和需要,只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面对(以及是否有天分天然成为持续成长的生命状态,或找到好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成长方式)而已,一如成功学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是刚需(长不同模样,持续被包装成适合或引领时代的语言的方式出现而已),其另一面的本质就是普遍的个体的自我成长的需求而已,但是,是否就能简单都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简单七件事让人可以持续时间和修炼?七习惯指向七件具体的事的持续实践;

    4,经典理论、经典工具,新兴理论、新兴工具,很多,但是对无数人的实际问题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之间的Gap就是一直存在的哪怕看起来就几厘米的“鸿沟”,所以如何可以弥合知行,成为对任何长期存在的经典理论的一个挑战,七习惯也亏取了个好名字,当然也是因为真实力量出自七个习惯本身;

    5,有几卡车的木头和砖头,不等于一栋房子;有一堆好东西却不能成为一个系统,也是会浪费好东西。结构化系统化,才可以出现一直集齐龙珠召唤神龙的系统性力量,系统思考、系统化思考,是好东西,但并不容易,但有一个简单明确、易于上手的结构与系统让人持续产生实践和持续产生正反馈和正向螺旋,就是另一回事。

    所以,虽从来不对经典二字感冒,但就是超级值得把它变成、做成大家很多人可以自己学习、自己实践、去做工作坊以教促学、推动大家的共同成长的方式更促进自己的个体能力与领导力的超越,多好?以及,最初让我深深获益的是已经处于比较惹人讨厌惹人嫌的比较严重的思维定式、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个人偏见的状态,因为这一句话而深深感受到了一张心灵和思维的“氧气”,和因此的延绵不断的持续实践和小迭代(和转变)

    阅读和学习并非易事,推大家的阅读和学习的这种推也就更非易事,但是就是换个角度,大家卡在哪里,或再换个角度,帮大家提升自己的个人效能、个人能力的角度,是否是另一种方式,(一种Equip或Empower的思路,用现成的比较普遍的、经典的、证实了的、有价值也易于上手的那些“装备”),(然后,所谓的学习和阅读,或就容易和高效很多——也因此是否可以换个角度说一件事,就是问题不能用其发生的维度的同水平思维来解决,而常年小编被问到的“如何提升阅读能力、学习能力”这件事,——功夫在诗外,但能让这个“诗外”变得简单一些、可以触及一些么?)于是,7-Lab开始了,每年做几期,

    推你自己去做工作坊的方式,推你实践和推大家实践来促进自己的实践,和成长迭代,

    而其实前一句话,本身,就是在实践作者后来的更迭的“第八习惯”

    那么,4.1,又一个季度开始的第一天,见,
    一天48个小任务的迭代之旅,

    或,用这种方式开启一个新的季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迭代自己和准备去推动其他一小撮一小群人的迭代个人系统的方式,

    4.1 周六 09:30~17:30 
    宜山路桂平路

    ​本帖报名

    欢迎你自己参加,

    或推荐给你公司的HR或Leader们参加,
    或派团队的成员参加,


















    对人才最好的礼遇,是

    虐之,


    又到搞事之时,

    以此工作坊作为我们的会客待客之道。




    截屏2023-03-09 17.52.15.png


    最近一口气发起了七个Project,很显然原本这个是其中弹药之一的东东,自己也成了一个Project,

    此处称之为 七习惯 Lab

    在更新此贴做个简单的PPT式海报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那个大大的2072字样,何以走到那一天,

    显然这个个人效能、团队效能、组织效能是个绕不开的核心命题,

    而七习惯也当仁不让成为了其中一个核心的引擎,或者说Vehicle,

    作为已经推了十年的社会阅读和社会学习的组织,如果真的展望继续前行五十年,造Vehicle的能力是必备,也是这第二个十年的主要发力方向。

    但显然在我们手上的七习惯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好比那个冰山,

    如果七习惯是水面上的部分,这个Vehicle(七习惯Lab)尝试带大家一起构建出水面下的部分,


    截屏2023-03-09 17.50.44.png



    Target

    一年4~6次线下Workshop,带大家迭代七习惯,

    1,迭代你的个人效能,

    2,每次迭代三个关键成长,

    3,推你自己去做七习惯工作坊,

    4,用这个七习惯促成对自己的个人“引擎”的保养和迭代,看看至少促进三年以上的个人发展,

    5,我们好比中央厨房,创造后台和Toolbox支持你,


    每次一整天,内容一样(或持续迭代)

    也就是你可以参与好几次好几轮来促进自己的迭代,

    和也促进自己可以有能力自己去做这个工作坊,


    以期,

    在这几个方面的习惯的迭代,促进到彼此的个人效能的Breakthrough,

    - 沟通习惯

    - 工作习惯

    - 生活习惯

    - 学习习惯

    - 思维习惯

    - 行为习惯

    - 协作习惯


    但,默认一个都做不到,因为改变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我们只能帮大家创造这个机会、这个方向、这个搭手和脚手架,

    实际的投入、努力、改变,还是需要你自己做出。


    你,

    可以以这样的姿态参与,

    1,围观的学习的心态,——学,

    2,刻意练习以求实践与求变的心态,——习

    3,为自己创造武器和弹药,让自己可以成为推动一群人的人,——创


    我们,

    作为推了十年1500场线下阅读活动和1500场线上阅读活动的组织,作为十年交付了1500天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与工作坊的管理顾问,

    显然七习惯只是一个引子,我们是帮你去实践七习惯给搭个超级脚手架,和创造一个推你行动的情境,

    不要怀疑每次一天的含金量可以撑起三天以上的课程,也不要怀疑以企业课程交付天单价3W+的资质开出这个门票还不够友好和善意,

    努力让这1天(不管你只参加一次,还是每次都来回炉)为你可以创造5W的价值。


    以及,

    不管你是小白,是高管,还是自己就是做工作坊的管理顾问,

    相信小编都可以伺候得了你,

    不只是

    - 每次一天的深度沉浸、共创迭代,

    - 顺便坑你去看几十本关联书单,

    (小编的12000本囤书仓库现场不借书,借的都不还,各自自己买)

    - 组队队友之间请勇敢的打开自己,深度展露彼此的内心深处和灵魂,以求更纯粹有魂的互助与共创迭代,

    - 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还是过不好人生,这个七习惯就是治这个的,是没够胆量和能力去迭代自己的个人系统,

    - 行动跟不上?要么是对自己不够狠,要么是对自己修理的姿势不对。

    - 去买《七习惯》那本书,纸质书。

    - 自带水杯。

    - 午餐自理,在楼层公共区域就餐,不在工作坊现场用餐。


    IMG_4588.jpg

    IMG_4590.jpg


    这张画布值5000.


    以及,以期今年一年可以

    - 推动50个人可以去自己去讲和做七习惯工作坊,

    - 3~5个企业合作项目,

    - 后续把这个「七习惯 Lab」迭代成一种Vehicle的模式,

    - 出一本《七习惯Lab》的书。


    好了,欢迎大家报名,

    手贱者入,


    (自己转身去做工作坊把这么点学费挣回来还不是玩一样么?)


    周六见,


    七习惯 Lab图片.006.jpeg

    七习惯 Lab图片.005.jpeg

    七习惯 Lab图片.007.jpeg七习惯 Lab图片.001.jpeg


    此贴为一年4~6天线下滚动工作坊通票,可任意参与其中某一天,或全部,1天,4天,6天,同样门票,

    (可线上围观,和后续会产出线上版本)


    【形式】



    线下一天工作坊4.1周六(一整天七小时,9:30~17:30)



    时间安排:(请于9:30点前入场,以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09:15~09:30 入场

    09:30~09:50 Check-In模块I

    09:50~10:10 综合模块(上)

    10:10~10:50 模块一

    10:55~11:35 模块二

    11:40~12:20 模块三

    (午餐)(各自叫外卖或自带午餐,楼层有微波炉)

    13:20~13:30 Check-In模块II

    13:30~14:10 模块四

    14:15~14:55 模块五

    15:00~15:40 模块六

    15:45~16:25 模块七

    16:30~16:50 综合模块(下)

    16:50~17:30 头脑风暴、行动计划、后续安排、Check-Out 

    (时间安排为计划安排,实际偏差根据现场进程或有一定比重调整)

    (现场请配合工作人员安排,积极参与全过程)


    联系:13761510473 丁布



    本帖报名(票种一)


    我们 4.1见

    也欢迎邀请朋友一起参与(票种二)


    也欢迎三角形三个序列一起报(优惠入口见票种三)


    三角形序列指:


    三角形小阵列,(分别为三个报名贴,分别都是一年滚动4~6天推出,可重复参与)

    4.1 七习惯 Workshop(全天)

    4.8 成长型思维 Workshop(全天)

    4.15 如何做工作坊 Workshop(全天)


    ​一个行为方式迭代,

    一个思维方式迭代,

    一个以推别人学习的方式倒逼自己突破的“创造式/空白式”序列,

    以成为一个三角形小盾构。




    WechatIMG5178.jpeg

    截屏2022-02-11 下午3.06.11.png



    【我们是谁】


    原书虫部落、书声团队,现2072工作室,

    (11年阅读推广,1500场线下读书会、1500场线上读书会;书声剧场阅读TED项目为政府合作项目,八年举办百场剧场阅读Talk,黄浦区、普陀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长期合作,并延伸至杭州、南京、北京、苏州、扬州、西安等城市。2021年开启下一个十年计划,挖掘与推动十年思维工程,并改名2072工作室,筹划五十年的步伐)。


    小编一号,书声 丁布

    (23年职场,11年管理咨询顾问与讲师生涯,1500天企业课程,项目管理、精益生产、设计思维/创新思维主打,2022年企业内训14门不同的课程,一汽等企业长期大量课程合作讲师;11年城市阅读推动,1500场线下读书会、1500场线上读书会;深度学习者,年阅读量1500本)


    周末见。


    图片


    群体阅读、群体学习、群体探索


    图片



    附录:

    前一期七习惯线下工作坊(2022.12.10)的铺垫解读文字素材,供参考。


    截屏2022-12-09 15.17.29.png

    附:七习惯24要点(第一波)


    小编对经典无爱。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有其原因,不容易忽视,不管是毛姆说的“跨越时空后人们还是就是喜欢的东西”,或是就是规律所在、人性所在、价值和用处所在(不管是有用之用还是无用之用)。借用这本《七习惯》书里影响小编最深的一句来解释就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美妙,值得加以了解”


    并且在若干轮重读之后,确实发现收获就是越来越多,(虽然小编最初是2003年在威海出差时候在夜市路边摊当成功学书籍买的)。(值得重读的书,我们也会专门搞个“重读书会”,这是另一件事,先不这里展开)。


    但是也有问题,只是重复(或者说实践)里面的要点就够了么?一种极大的误区可能就是我们根本没抓到精髓,根本没有好好理解,这十年来小编自己就遇到了无数次。最近的一次是在某一堂网络课程上听某个老师讲《精益创业》这本书的时候,就八个字抓住了其超级精髓,而就是这八个字让我这种做精益十五年的人(我以为我会更容易理解这本书)、这十年也重读这本《精益创业》五遍有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就是,我根本之前没读懂这本书的精髓。


    那,七习惯这本呢?小编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次是会这么干,先拆解抓取书里的(1+7)X3=24个要点(第一波),用这个作为理解这本书的图谱(虽然之前读过若干次这本书了),然后,因为“在问题发生的维度很难找到有效解”的存在,不深挖一层、不升维思考几乎很难直接实践一样,再给这七习惯做(1+7)X3=24个要点的新构建(第二波)。然后再走出这个七习惯的框架,自己构建更符合当下时代和未来时代的新版本会是哪七个,并且还称为习惯么?再来个(1+7)X3=24个要点的新构建(第三波)。这是小编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探索、创造)


    这里先做第一波的陈列和梳理。(1+7)X3


    (七习惯)


    01 塑造性格·个人效能的Windows。是塑造性格而不是关注成功,既接近后面关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的思路,也是本书的内核所在,关注更本质和深层的东西(更原则性、更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东西。而且《七习惯》的呈现方式,是一个“界面”,一个个人效能的“操作系统”(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于是类似,我们所谓的学习成长到底是要学什么和成长什么?)


    02 思维定式/思维转换。看到自己的(以及彼此的)思维定式,并能相应的做一定的思维转换,才是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03 情感账户。人际关系的本质少不了这个基础的概念,别人凭什么要与我们合作和凭什么会帮助我们?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有努力先行建立了情感账户并在里面“存款”了先,并持续如此。


    (积极主动)


    04 刺激与回应。遇到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可能不一致,这就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为何不一致?因为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个隐形的、被我们忽视的部分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的想法。也是我们需要“看”到和去修炼的部分。


    05 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经常是下意识的反应,也经常对发生的事、遇到的事,产生了被动的反应,但是,这个被动的反应是可以不断“锻炼”成主动的反应模式的,被动的解决问题和主动的问题即机会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如此。


    06 (扩大)影响圈。人的特点和长处就是容易想得多和远,但也因此产生了无尽的能量的浪费(甚至成为了熵增)和烦恼(甚至是痛苦——人间多少的痛苦和烦恼来自于求而不得和欲望的无法满足),如果在有梦想有想法有追求的路上,能够不断专注于自己可以切实踏出的步伐、做出的影响,才是“跬步”。


    (以终为始)


    07 (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领导、右脑)。这两次创造(先是从无到有的智力上的创造,再是将其实现的创造)是神来之笔,我们往往忽略了前者的重要和两者衔接搭配的重要。我们所说的计划能力,其实是这两层能力的两步走,而不是其中的一步。采铜在《精进》里的第一章(七种武器之一,时间)里就提到了做五年计划和一年计划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是进一步的细化,很不错。


    08 以原则为中心。我们不同人关注的重点和中心各不相同,也是我们价值观等三观不同所致,要能看到自己的中心、也看到别人的中心,或能理解很多事并容易解决不少。原则,这东西是一种普适、深刻、深层的规律,(或类似《天道》的某些说法),以原则为中心,或很多事就事半功倍不少,而不是反过来。(但也不能盲从,因为从文化差异的书来看,比如《The Culture Map》里提到西方是偏Principle First,而东方人是偏Application First,那这本“以原则为中心”的书的内容,真的适合我们东方人吗?)


    09 使命宣言。“成功学”为何总是一种刚需性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深层的成长欲,和内在的某种东西需要某种方式释放,以某种追求(尤其是对某种“成功”的追求)的方式。如同任何组织几乎都有其使命宣言一样,其实个人也需要,我们并不只是社会机器和组织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我们也更是我们自己,但是,很多人,却从来没认真写过一篇自己的个人的使命宣言,(好像小编我也没写过...)


    (要事第一)


    10(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管理、左脑) 。前一条“以终为始”叫自我领导原则,这一条“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原则,我们的文化里并不太关注和在意“领导”与“管理”两个词的差异,但其实能分清楚后,让这左右手的能力更有侧重性,在我们无数人的个人岗位、个人生活、团队管理组织管理中就更有序和更容易基于此发力许多。


    11 独立意志。意志力,成为一个稀缺,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走路(包括去洗手间的路上)和骑车途中都放不下手机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意志、意志力成为一种极其容易被淹没、被设计、被绑架的存在。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不断尝试构建其驾驭能力,如《自控力》《意志力》两本书提到的“意志力肌肉”的“存在”,是我们掌控能力的基础,而掌控能力也成为我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幸福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虽很重要,但也很悖论,比如有一句话是说幸福生活是从你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执念)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


    12 第四代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社会和时代更加催生了更多的复杂度(早已从VUCA升级到了BANI)对环境下,时间早已成为无数人的永恒的痛(部分“时间管理大师”另当别论),但我们真正能管理的并不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管理就是容易越管理越管理不好,也就是那句在问题发生的维度很难找到真正有效解。虽然后面还出现了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时间管理,但这个第四代的“自我管理”是个不错的质的飞跃的分水岭。


    (双赢思维)


    13 人际六模式(谁输谁赢)。也就是类似博弈论、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场景容易成为一种常态,你赢我输,非此即彼,好像很容易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不妨,我们可以直接列出这几种不同的输赢模式,先从上帝视角看到这些模式的存在,然后才容易看到不同选择和不同选择之间的演化和关联的可能性。


    14 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并非彼此获益获利这么表面这么简单,考虑到、看到并尝试去做到“双赢关系”的存在,双赢才容易成为真正的结果的可能,结果只是副产品(如同自我实现很难直接实现,反而是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出现自我实现这个副产品)。双赢协议则进一步把容易生硬的双赢变成了一种更激发彼此的内驱力和自由度的“契约”。


    15 人与问题分开。有点类似对事不对人的意味,比如我们很难拒绝别人的一个化解之道就是明确让对方知道拒绝的是这件事而不是对方这个人(于是我们可以给予一些替代的建议之类),当把人与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给彼此徒增了许多烦恼。但显然在高情境文化环境中这并不容易(我们就是更容易产生“你就是针对我”的这种内心戏)。


    (知彼解己)


    16 移情聆听·心理空气。“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虽鸡汤却也很真理,我们很难做到真正的聆听,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真正做到共情(移情)去理解和感同身受对方的感受,换位思维也并不足够。更何况更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立场之下。这种共情能力(和倾听能力)好比一种心理空气,这个“心理空气”的说法是真不错,也让人想到了谷歌内部的管理项目“氧气项目”。


    17 (走出)自传式回应。类似《非暴力沟通》里的几种异化沟通(就成为了语言暴力,虽然极其容易不自知)一样,前一条(移情聆听·心理空气)是“知彼”,还有一个硬骨头是“解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非常不容易。这四种自传式回应(之恶)值得打印出来贴墙上: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敲这几个字的时候小编瞬间对号入座了好几个人,但是,不是要解己么?怎么又瞬间把别人对号入座了?——价值判断的本能?)


    18 有效沟通。所以,沟通二字谁都认识,但极少人能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看起来非常麻烦“复述语句、加入解释(左)、渗入感觉(右)、左右脑并用”的四阶段,却就是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尊重的舒爽感。虽然,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就是根本没耐心也更没可能有给予耐心的空间时间与土壤,但,我们首先就是要清楚的理解和看到怎样算是真正有效的沟通在先。而不是,我要我以为,我要我觉得。


    (统合综效)


    19 尊重差异。这是数次重读此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就是那句“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美妙,值得加以了解”,并且尤其是这几年朋友圈和网上更容易不同立场之间的“撕裂”(哪怕是老同学一样也容易撕裂并老死不相往来)。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能力”。然而很难。


    20 第三条路。两难困境之中往往并非非此即彼的绝对选择,第三条路往往成为真正的智慧的开始,“智慧”二字也更在于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第三条路成为一种新“习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才是内化的“智慧”嘛。


    21 化阻力为动力。往往卡在的点就是阻力。如同问题即机会的思维模式一般,阻力和动力其实就是一线之隔,视角的不一样,发力点的不一样,参考因素的不一样,就直接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但起点是,先能看到阻力和动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不断更新)


    22 个人产能。自以为超级熟悉的“不断更新”不就是那个精益生产里的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嘛,但或许是翻译的锅,这条英文是Sharpen The Saw,这也才是第七个习惯的原意,别急着说更新和持续更新,更新什么?提升什么?个人效能,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的产能这个具象的东西上。


    23 四维度。好比王潇的《五种时间》的五个时间账户、《精力管理》的四层精力一样,个人产能也给了四个维度: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让人非常清晰的容易自己把脉和有的放矢的发力。(结构化是个好东西,当然不是金字塔原理那个结构化)。


    24 更新螺旋。让更新能成为一种正反馈和正螺旋,这才是(持续性、生长性的)生命力嘛。更新了但不可持续和没下文那白搭。


    以上就是第一波的24(理解)。这只是个开始。

    第二波的24(重构),如何可以成为了一个行动计划、学习计划、实践地图,是线下一天工作坊的目标,

    第三波的24(创造),是「七习惯Lab」的一年目标。



    七习惯 Lab图片.007.jpeg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JESSICA
      收藏

      (11个月前)

    • 卡斯
      收藏

      (11个月前)

    • 士乐
      收藏

      (1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活动日历   03月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免费发布